一場無國界的年度線上教育盛宴
一次深入淺出的智慧碰撞與破壁分享
將當代教育格局推向新高度
10月17日-10月21日,第五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線上云端論壇正在火熱進行中!
本屆云端論壇匯聚眾多海內外教育大咖全程坐鎮直播間,由愛奇藝、上海新浪、淘寶教育、知乎、IEIC視頻號、IEIC抖音號等媒體平臺同步火爆直播。
IEIC云端論壇聚焦當下教育改革關鍵領域的五大熱門話題:教育改革、科技教育、職業教育、家庭教育、國際教育,發起深度交流對話,引領革新教育思潮。
第五屆IEIC線上云端論壇
第二場 | 精彩回顧
時間:10月18日
議題:科技教育
探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主持人:遠播教育集團總經理、遠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宏宇先生
重磅嘉賓:分子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趙國屏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shou任院長江曉原教授。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 一生產力、人才是第 一資源、創新是第 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摘自中國教育報
如何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讓我們一起走進10月18日IEIC線上云端論壇——科技教育議題中的高能時刻。
遠播教育集團總經理、遠播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鄒宏宇先生擔任本場云端論壇的主持人,他提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背后,公眾需要關注的其實是創新型思維、批判型思維、獨立思考能力等素養的培養。
圖 | IEIC云端論壇主持人 鄒宏宇先生
在今晚的云端論壇直播中,鄒宏宇先生對話趙國屏院士和江曉原教授,為我們帶來一場精彩紛呈的深度訪談。
對話趙國屏院士如何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創新是科研的必須要求,如果科研不創新,那干脆別做了。”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分子微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趙國屏院士認為:創新離不開新思想、新技術或者新理論的發現。
圖 | IEIC云端論壇 趙國屏院士
*下文以第 一人稱視角陳述。
1什么是創新
在復旦大學讀書時,微生物學授課老師的一席話令我印象深刻,大意如下:
在出生之前,我們在母親的子宮里用9個月的時間,完成了這個地球上生命的32億年以及人類的500萬年的進化,也從一個單細胞的生命變成了一個靈長類的高等生命。
這個時候的我們,還只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
經歷了20到30年,從家庭進入學校再過渡到社會,我們成為了社會學意義上的人,成為了一名現代文明中具有生產力的人。
但直到這個時候,我們的生命還只停留在一個繼承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創新的過程。
那什么才算是創新呢?
大學畢業以后到了社會上,我們還要繼續工作50年左右。在這期間,如果我們能夠推動人類社會往前走一步,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這就是創新。
又比如,欣賞美景的過程中是沒有創新的,但如果將所見的景色繪于紙上,筆墨下的景致可能比看到風景更美麗、更傳神,這就是創新。
創新其實就是make some differences,它并沒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難。
2創新力源自哪里
楊振寧先生有一句語錄是:什么是高等教育?偏科、偏科、偏科...... 一直偏到你選擇為畢生事業的那一科。
對此,我非常贊同。
小時候,我感興趣的事物很多,但是這些感興趣的事物中,沒有一樣是真正令我著迷的。直到接觸到了自然界的生物,我意識到這份“感興趣”是特別的。
令我下定決心選擇學習生物道路的契機是初中《科學畫報》中的一篇文章。
這篇文章從DNA雙螺旋結構講起,講到病毒,其中“病毒是介于有生命和無生命的邊界上的生命”這一描述,令我感到著迷。
我呆在小房間里,把這篇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也就是那天,我決心研究生命科學。
沒有興趣,是學不好東西的,如今我已經70多歲了,還依然堅持著當年的選擇,離不開發自心底的熱愛。
熱愛到什么程度?失去其他的任何東西我都可以承受,但我知道,堅持研究生物這件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中學畢業后沒有書讀,我就下決心要到農村去插隊,就是為了繼續學習生物。
3手段和目的不能顛倒
現在很多人把教育的手段和目的給顛倒了,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路上,這無異于揠苗助長。比如,考試是幫助學生念好書的一個手段,但是考試不是學生念書的目的。
如果把考試當作教育目的,那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有的學校里,一整年不讓學生學習新知識,也不鼓勵學生參與活動,只是坐在校園里機械地練習題目。
在這一年中,這些年輕人的體力和腦力完全停滯了,這對于人才的培養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浪費。浪費的不僅有青年們的寶貴年華,還有家庭和學校對此投入的精力,這是金錢所不能衡量的。
4人才培養的核心是什么
在創新的道路上,學會堅持很重要。
就以做科學為例,馬克思曾說:“科學的門口,就是地獄的門口。”這句話一點不假,做科學的路上來不得任何猶豫,因為科研并不是一片充滿光明的坦途。
所以,我們對于創新型人才提出了幾條要求,這些要求可以概括為ABCDE五點。
A-Attitude,態度
對于自己所選擇的專業或者道路的熱愛。
B-Basic,簡單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C-Collaboration,合作
工作、團隊中的溝通合作非常重要。
D-Discipline,自律
明白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什么是必須做的。
E-Efficiency,效率
時間總是有限的,效率至上。
對話江曉原教授如何更好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如今人才培養的一些現狀中,可能遇到了哪些問題?
在育人的過程中,有哪些舉措可以推進教育進步?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shou任院長江曉原教授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出了答案。
圖 | IEIC云端論壇 江曉原教授
*下文以第 一人稱視角陳述。
1要辯證地看待科學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件事,科學其實是有局限性的。
科學是不是等于正確?
科學是不是能解決一切問題?
科學是不是人類至高無上的知識體系?
如果對以上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么這個人就是一名「科學主義者」。
大學畢業離開校園時,我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科學主義者,那時我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都是“是”。
隨著后續的科學史研究,我逐漸發現,其實這三個問題的正確答案都應該是“否”。
世界上肯定有一些問題是科學不能解決的,我們只有看清這一點,才可以繼續談后面的問題。
2要看清教育的歷史脈絡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教育體系脈絡的形成其實是很清楚的。
從民國時代的教育方式上能看到不少歐美教育體系的身影;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內全面學習蘇聯,也包括學習蘇聯的教育制度;改革開放后,我們又開始探索和歐美課程的融合。
歐美教育體系往往開設了各種各樣的課程供學生自行選擇,畢業時修滿既定的學分即可。至于是選擇學政治還是搞科研,學校都不作規定,社會也不要求學生畢業后就立馬投身工作。
從歐洲的大學傳統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歐洲人認為大學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研究學問的地方”。
而蘇聯教育體系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明顯傾向于“實用”型的人才,希望培養出的大學生能夠在畢業后就進入工廠從事生產勞動工作。
但是蘇聯的教育體系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從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當時蘇聯成立,列強一直在對它進行封鎖和入侵,14國武裝干涉,不斷被煽起的叛亂......在眾多因素的裹挾下,蘇聯不得不急功近利,希望盡快完成工業化。
目前,國內的教育其實處于以上兩種體系的融匯和磨合中,我們也正在探索真正適合中國孩子的教育。
3做好教育,不能靠盲目對標
一旦認可美國教育比國內教育先 進,那么當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對標美國。
但這其實是不合理的。
如果要對標美國,需要先找出對標美國的理由和依據,那就需要先對美國的教育體系進行評估,而不是想當然地去對標。
但是,如何判斷哪一種教育體系更好?教育其實很難進行評估檢驗的。
如果認為國內的教育是落后的,那就沒辦法解釋我們已經在很多產業技術上實現了逆襲。
要做好教育,我們不能盲目對標,而要探索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
如果要進行一項研究來評估國內的教育,就有必要對以往10年、20年的畢業生進行追蹤,在這幾十年中學生的成長軌跡,才是評估我們教育手段的重要參數。
4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有人問,要培養具有創新思維的孩子,需要在學齡前準備哪些科學讀物?
在我看來,學齡前兒童其實并不需要科學讀物,上學后,學校會提供科學課程給學生。
社會需要意識到,比起讀書,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做人。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審視,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這里所說的人文素養,涵蓋了下一代對于科學和技術的看法,這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在今晚的云端論壇中,鄒宏宇先生、趙國屏院士和江曉原教授共同探討了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多個話題。
10月17-21日,每天19:00
IEIC線上云端論壇持續火熱直播
眾多教育領域的專家與學者坐鎮
為您切實解決教育疑難
IEIC線下大會預約通道
大會時間:10月22日 08:30-18:00
大會地址:上海浦東嘉里大酒店3F(浦東新區花木路1388號)
大會報名:點擊預約IEIC,了解更多大會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