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的才是最 好的。換一個賽道,就要換一種思維,如果從體制內卷到體制外,始終抱著同樣的思維方式,估計就要輸在起跑線上了。
——摘自第六屆IEIC大會 雷冬冬分享
上海光華劍橋校長
雷冬冬 | 第六屆IEIC大會學校發展論壇專題報告
疫情、“雙 減”、教育新政不斷……近年來,隨著社會發展變化,教育的理念更新迭代,不少家長放下對成績的執念,關注孩子自身的成長。但也有許多家長,在變化的升學局勢中反被焦慮裹挾,越發內卷,孩子的心理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
特別是有些執著于牛校的父母,哪怕轉軌國際教育,依然逼著孩子去“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而忽略了教育的合適性、多元性。
·國際教育,是否正在成為中產家庭的另一條“應試賽道”?
·想要不忘初心,給孩子合適的教育,該怎么做?
在第六屆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上海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女士作了主題為《不忘初心,與時俱進》的專題報告,闡述了國內18年間國際教育市場的變化,通過自身豐富的辦學經歷,指出當今國際學校家長存在的一些思想“誤區”,提出建議、分享經驗。
*以下內容摘自雷冬冬女士第六屆IEIC大會分享,為方便閱讀,以第一人稱視角陳述。
18年來,國際教育的發展與變化
2003年,我在英國完成學業,工作了一段時間后,因為不想按部就班地過日子,就回國了。2005年,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踏入國際高中教育的行列,加盟上師大劍橋國際中心(現“領科教育”)。
2005-2010年,國內市場對國際課程還不熟悉。記得我第一次開課程說明會時,家長們對國際課程質疑不斷,懷疑“這讀個課程能考國外大學,有這么好的事情嗎”?
直至2006年、2007年,有學生通過在上海學習國際課程而進了牛津、劍橋等世界TOP院校,國際課程隨之一炮而紅,家長們慢慢熟悉并接受了這條升學路徑。國際教育行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步步發展壯大起來。
2005-2010年,國際教育市場還處于孵化階段。愿意第一批“吃螃蟹”的家長發現,孩子在轉軌后發生了很多改變,心情開朗了,發展也更好了。于是,有更多的家庭逐漸意識到,還有這樣一條不同的求學之路。
2011-2018年,隨著國際教育市場不斷進步,我在2011年創辦了光華劍橋。剛開始,我不知道辦學要干什么,總覺得辦個新學校就要提出不一樣的教育理念。當時,我想做一個“幸福的國際學校”,覺得教育不是一雙固定尺碼的“鞋”,每個孩子的腳不一樣大,同樣尺碼的鞋不能適用于每個孩子的腳,所以想要做“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
圖 | 雷冬冬女士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我們提出“讓每個孩子能發現并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當時,做學校宣講會的時候,很少校長會與家長交流教育理念,而光華劍橋在招生的時候,很少談學校是如何做的,更多的是與家長交流孩子應該如何培養。正是當時我們提出一些讓家長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讓不少家長選擇了一個剛剛起步,設施并不完善的新學校。
2019-2023年疫情爆發,整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教育也不例外。由于疫情的原因,各大考試局的高分滿天飛,讓“分數”變得沒有那么值錢了。
由于疫情三年的分數膨脹,學生和家長對“分數”的追求也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由于分數的通脹,大家對孩子的大學申請就有了更高的期待,全部都想申請美國前30.英國G5以及港大等牛校。但這些大學的招生人數是有限的,這樣就形成了國際課程體系的激烈競爭。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做教育這么些年,目前的家長,學生付出更多,壓力也更大,但我們并沒有感受到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專業素養有真正的提升。相反,有些學生和家長變得比較的功利和短視,學生的心理問題也頻頻出現,大家付出那么多,似乎并沒有得到自己滿意的教育結果。
社會內卷,家長“應試思維”蔓延
再看下家長的一些變化。
疫情前,或者說5-10年前,我們一致感覺學生的問題好解決,家長難應對。如今,老師們經常私下說,現在的家長非常“卑微”,孩子非常“脆弱”。這到底是教育的進步還是退步?
以前,孩子得了A*很高興,現在是人人都要A*。因為A-Level的分數有時是預估分。一到預估的時候,如果做不到全員得A*,這件事就沒完沒了。但如果全員得A*,對真正拔尖的學生來說不公平。所以,每年做分數預估是很頭疼的事情。
以前學生接受做最 好的自己,上最適合的大學;現在人人都要上頂 尖名 校。雖然同學們都需要有夢想,但頂 尖大學并不適合大部分的學生。退一步海闊天空,上名 校與今后的工作的好壞,乃至生活的幸福指數并不是密切關聯,只可惜不是每位家長都能考慮得那么長遠。
圖 | 雷冬冬女士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適合的才是最 好的。換一個賽道,就要換一種思維,如果從體制內卷到體制外,始終抱著同樣的思維,實際上就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
何為教育的初心?
做教育,一定要明確一個問題,培養孩子到底為了什么?家長培養孩子,希望他有個幸福快樂的人生。那幸福快樂的人生和讀書好不好,有沒有關系?有一定關系,但也沒有那么大的關系。
我常常問家長和學生,你們認為是努力決定一切,還是基因決定一切?以前,認為努力決定一切的家長比較多。如今,相信基因決定一切的家長更多,這是一個好現象,有了問題,家長先找自己的原因,這樣就能促進家庭和諧。
但作為老師,我得相信努力決定一切。我希望把每個送到我身邊的孩子都能培養成“最 好的自己”。如此,無論是家長、學生之間,還是老師、學校之間,關系會更和諧。
不忘初心、與時俱進。老生常談,也是生活的真諦。
圖 | 雷冬冬女士 第六屆IEIC大會PPT分享
如今,很多家長忽略了要尊重教育的規律,競賽作弊事件滿天飛。明明有些孩子,在校成績只是B或C,但TA去報名參加競賽卻能拿一個最 高獎,這個結果的公正性就值得懷疑。
但有些家長認為,無論公正與否,只要孩子能拿金獎,對升學有好處就行,而忘了教育的初心。憑借運氣或各種手段獲得的成果,只能風光一時,包括升學這件事。有些家長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進牛劍,而罔顧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但人生在世,如此漫長,大學畢業證書有那么重要嗎?在初入職場,HR看簡歷的時候或許比較重要,但此后就和他人差別就很小了。人生的路要走好,最終靠的還是自己的硬實力。
一個沒有誠信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一個沒有誠信的學校是走不遠的,一個缺乏誠信的學生一定不會有光明的前途。憑運氣賺來的“錢”,一定會憑實力還回去。
作為學校,要盡可能開設豐富的課程,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讓每個孩子做自己擅長、喜歡的事,讓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很大,并不是只有讀書;這個世界很好玩,有很多活動可以參加,很多事情可以享受。
這樣,學生也會開心,會做得更好、更專注,不會死盯著一條胡同,越鉆越窄。
科學的升學規劃至關重要。作為校方,我們有有責任告訴家長什么是有效的升學規劃,什么是真正培養孩子的長遠途徑。
同時,要堅持學術底線和道德底線。近年來,A-Level大考泄題事件頻發,令人十分頭痛。我在各種不同場合,每次都呼吁廣大教育工作者,千萬不要踐踏教育底線。如果我們的道德底線都無法堅守,那這個行業就沒有前途。所以,也希望我們在座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堅守底線,抵制不誠信的行為。
教育的終 極目的,不是考取一所好大學,甚至找一份好工作,教育的終 極目的,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擁有終身幸福的能力。愿學校和家長在這個充滿動蕩和不確定的世界里,都要牢記這個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