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重沉浸式語言環境和雙語言、雙文化的浸潤學習,強調數理概念的應用和數學模型的搭建,新府學以科學、個性化的教學設置,為學生素質的發展做好了充分準備。
“雙 減”政策落地已近一年,如果問學生、家長們,在減少課外培訓和作業負擔的大背景下,最關注的點是什么?
可能大部分人會告訴你,是如何減量不減質。
畢竟,雙 減的初衷是為了更好地實現素質發展,沒有了課外班和大量刷題,如何孩讓子的學習成績不下降,甚至與學習成績相關的核心素質,還能有效提升、發展,是絕大多數家長所關心的核心問題。
而在北京,就有這樣一所學校,學生不用上任何補習班,卻能實現語數英多面發展,屢次斬獲國際學校o ffer,它就是北京市新府學外國語學校。
01以“數學”為核心,打開素質教育大門
你以為數學只是數學?不,它是有條理的表達,是藝術與創意的載體,是通往各個領域的“通行證”。正如數學家陳省身先生所說,“數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的訓練普遍地有用。”新府學正是秉持著這樣的理念,把數學能力和數學思維打造成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進而為素質的多面發展打好堅實基礎。
說新府學自帶“數學基因”,毫不為過。它脫胎于1985年就從事奧數培訓的教育機構,創始人盧振虎校長有著30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曾擔任全國第七屆“華羅庚金杯賽”北京隊主教練、全國“華羅庚金杯賽”主試委員會委員。現任校長姚宇堃更是盧校長的學生,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姚校長同樣是數學競賽出身,曾擔任國際數學競賽北京隊教練,“在我這里學,就不用去補奧數了。”姚校長常自信地說。
自2017年創校以來,新府學始終將數學的優勢和效能盡可能地發揮,并靈活地引導學生將數學思維運用到其它學科,乃至生活當中。就像今年3月14“國際數學日”的PiDay,新府學專門舉行了一整月的“數學月”活動,以打開孩子們理解數學的格局。為此,學校特別設計了“我是小講師”活動,讓孩子們在觀眾面前講解數學題,以此鍛煉他們的邏輯表達能力;而初中生為數學月特別設計的Logo則讓數學轉化成了藝術與創意的載體;高中部學生則以小組形式研發數學游戲,將晦澀的微積分搖身一變成為“數學魔術”……
五花八門的數學探索和日常教學,顛覆了學生和家長們關于數學就是幾何奧數、枯燥深奧抽象的偏見。“數學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礎,所以我們在講到數學的時候,會滲透很多其它學科的知識。這是在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思維,讓他們意識到,真實問題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而學生會在思考過程中,不由自主地調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儲備,實際上這就是在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式,以及綜合培養學生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思維的能力和創造力。”而這正是新府學所特有的數學思維教學法之一——“數學+”。
02告別補習和刷題,讓學習切實看得見
在新府學的教育者們看來,數學優勢不僅僅是成績好,更不是掐尖打競賽,而是通過數學這個載體,將思維、習慣的根基打牢。為此,新府學在采用橫縱結合的“數學+”課程教學之余,還搭配“可觸摸式教學”,以徹底告別傳統刷題的數學學習,突破唯分數論的評估模式。
比如在新府學,曾經有老師設計了一個類似卡牌桌游的課程,其中有資源卡、工具卡等好玩的元素。孩子們需要按照規則,用“勞動”去積累資源,升級工具,發展自己的村莊,甚至互相發動戰爭。在N個回合后,誰的資源多誰獲勝。
這樣,即使沒有讀過《國富論》,對亞當斯密書中“無形的手”、“等價交換”等枯燥概念無從了解,孩子們都可以通過實際模擬去體會,進而培養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等高階思維。從孩子的興趣出發,把數學教授成一個有趣的智力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們的成就感會不斷累積,興趣自然更加濃厚。
之所以堅持“可觸摸式教學”,是因為在新府學的教育理念中,教育最理想的狀態便是因材施教,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路徑。正是因為對因材施教的重視,所以在整個教學體系中,新府學都堅持只做過程性評價,避免唯分數論。
就像新府學的入學考試,入學時,老師會觀察孩子做數學游戲的表現:當孩子遇到了一個沒接觸過的游戲,他能不能理解規則,需要花多少時間?在理解不了時,會不會及時提問,提問時能否準確地表達需求?當規則發生變化時,能否及時調整、反思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如此更看重過程的評價方式,不但能評估孩子的當前水平,甚至可以預測未來潛力,這樣既有效避免了分數指揮棒,令老師和學生都陷入題海戰術的焦慮,同時也切實實現了“雙 減”政策下的減量不減質,學生的潛力得到發掘、提升。
03語數英多面發展,雙向可逆不再難
作為一所國際化學校,新府學在注重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同時,也切實為學生的申請出路做足了籌謀和準備。許多孩子先走國際化路線,到一定時間后發現不適合,卻因為課程系統無法銜接,沒法回頭。對此,新府學在創校之初,就預見了這種情況,因此定下了“雙向可逆”、語數英多面發展的教學方針。
為此,在設置課程上,除了高質量地遵從國家課程大綱要求外,新府學還將特色課程做成了校本教材,用更高的標準來培養學生。
中文,突出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加深、閱讀理解的拓展和充分的寫作訓練;
數學,強調數理概念的應用和數學模型的搭建,為學生們形成完整的邏輯思維能力做好充分準備。
英語,注重沉浸式語言環境,強調雙語言和雙文化的浸潤學習,雙班主任制(一名外教班主任,一名中教班主任)及小學50%、初中70%的英文教學時間,讓孩子們在日常校園生活中,習得語言,提升英文能力。
作為一所K12學校,具體實施中,新府學又會根據不同的年級階段,定制化模式。以小學階段為例,新府學采用“動態分層教學”模式,通過分層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指導,并動態調整,如此當孩子小學畢業時,不論孩子的意愿是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都可實現“雙向可逆”,兩類教學機構都可以適應;面向初中階段,新府學的課程則以中考為標準,在達到中考要求的訓練基礎上,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開設IGCSE課程,銜接國外和國內國際高中課程,以實現雙向并行;而在必須確定申請方向的高中階段,新府學結合學生的多向選擇和具體申請需求,還專門開設了藝術學部、英語學部、小語種學部、高考學部四個學部,以適應留學、國內高考的細分申請目標。
每個孩子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想去的學校進行自主選擇,良好的基礎+豐富的教學手段+多元的評價,使得新府學在國際化教育異常多元化的今天,依托數學教育的經驗,切實解開了雙 減減量不減質的“難題”。新府學學生喜人成績的存在,讓我們更加堅信,好的教育終將以人為本、因材施教。
新府學近期將舉辦線上分享活動,歡迎大家報名參加!